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13:46    次浏览
近年来,贵州遵义创新组织工作机制,实施干部工作、人才工作、基层组织建设和远程教育“促进生产力工程”,以项目化方式落实从严治党责任,不断提高组织工作精准度,有效破解了基层党建与经济社会发展“两张皮”,以更加直接有效、更加精准有力的方式推动了遵义改革发展。一、背景与动因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,遵义面临着贫困落后的主要矛盾和加快发展的主要任务。一方面,如何在守住“发展”和“生态”两条底线中实现既要“赶”又要“转”,需要有先进的生产力要素和坚强的组织保障作支撑。另一方面,如何落实从严治党责任,需要统筹抓党建的主责主业和抓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,有效破解基层党建和组织工作不同程度存在“两张皮”的现象。实施“组织工作促进生产力工程”,其目的就是要聚焦先进生产力,探索一个符合遵义实际的有力载体。坚持发展导向,使全体党员、干部和人才的潜力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;坚持问题导向,破解干部干事激情不够,人才引用脱节,基层组织软弱涣散,远程教育跟不上时代步伐等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;坚持改革导向,在推动常态化监督管理干部、优化升级基层组织功能、创新人才集聚机制和改革党员教育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,作出积极有益的探索,推动组织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,活力焕发。二、主要做法(一)坚持实干争先,实施干部工作促进生产力工程。围绕建设开放型创新型法治型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,注重从源头上重培养、从机制上增活力、从能力上重提升,为产业园区、开放领域、创新领域等发展一线选配干部。一是推进年轻干部培养选拔计划。建立优秀年轻干部动态管理机制,调研储备并提拔使用一批优秀年轻干部,把年轻干部放到基层一线、重大工程建设和急难险重任务中“蹲苗”培养,确保干部队伍建设梯次合理、有效衔接。2014年,全市共储备151名正县级后备干部,417副县级后备干部,43岁左右的正县级后备干部同比增加183%,35岁左右的副县级后备干部同比增加53.6%,新提拔70名县级干部中45岁以下的占62.8%。二是推进干部活力增强计划。在考核评价、分析研判、加强管理上做文章,引入“德”的专项测评和辛苦指数测评等干部考核内容,制定实施《遵义市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(试行)办法》,一批干部退出领导岗位,调整干部群众反映突出的县级领导干部8名。绥阳县实行干部作风测评末位淘汰制让干部紧起来,余庆县实行“双向选择”促进人岗相适,务川自治县台账式精细化管理考核干部促进效能提升,新蒲新区紧盯项目用干部创造了跨越发展的“新蒲速度”。三是推进干部能力素质提升计划。紧扣遵义所需、干部所急,实行传统办班模式与外包培训相结合分层分类培训干部,围绕发展产业、维护稳定、城市管理、文化产业、深化改革等培训干部,2014年培训“四化同步”方面干部458名、遵义发展“四大区域”方面干部442名、遵义城乡提升“八大工程”建设项目方面干部835名。 (二)围绕创业创新,实施人才工作促进生产力工程。坚持人才向产业、园区、一线集聚,围绕地方特色和传统优势产业,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服务方式。一是推进“凤还巢计划”。为打破“高层次人才引不进,本地优秀人才往外流”的双重制约,深入挖掘遵义籍人才资源,引导遵义籍在外优秀人才带项目、带资金、带技术返乡创业、创新、服务,形成引才项目82个,已成功回引优秀创业创新人才80余人。催生了红花岗区朗盛软件、正安县神曲乐器制造、赤水市LED元甲光电等一批“还巢”企业。兰州大学涂永强院士返乡与贵州家诚药业共建院士工作站,带动新医药产业发展。二是推进“娄山智库计划”。构建集“研发、交流、培训、评价”等功能于一体的遵义核心智库,初步形成100人左右的智库名录,积极开展决策咨询与科研合作,成功举办“院士专家援黔行动——遵义革命老区行”活动,邀请汪景琸、黄维等10余名院士、近百名专家齐聚遵义,签署合作协议30余项,与20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。三是推进“一县一品计划”。各县(市、区)结合实际,以落实一个人才工作品牌项目为抓手,广泛凝聚产品研发、生产技术、经营管理等各类各层次优秀人才,形成具有明显产业竞争优势的人才聚集基地,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。(三)着眼功能优化,实施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生产力工程。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,着力提升基层组织政治功能、发展功能和服务功能,以服务激活生产力、以发展体现生产力。一是推进“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升级计划”。升级服务平台,先后投入资金4.1亿元,对县、乡、村、组四级服务阵地进行升级改造,并建立基层党建示范点451个,在产业链上建党组织812个。升级服务队伍,每年下派5000多名国家干部到村工作,实现国家干部驻村工作全覆盖,同时,开展了从优秀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工作。升级服务内容,开通“8912343”便民一号通,建立3450个便民超市、146个微笑小屋、912个居家养老协会、1564个自管会、7000多个红白理事会。升级服务机制,各级党员干部建立基层联系点5000多个,992个贫困村、后进村选派了“第一书记”,全面推进“四议两公开”工作法。二是推进“项目书记计划”。把“政治素质好,有知识、有经验、有能力、有项目、有威信、有干劲”作为选配村党组织书记的重要标准,从中选拔培育善于发展项目和自身有项目的项目书记。全市共培养项目书记(主任)874名,占行政村总数的52%,共认领项目918个,带动实施项目1240个。三是推进“强村富民计划”。制定实施《关于实施“强基固本”工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施意见》,市、县两级投入3000万元建立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,带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435个。2014年,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2.45亿元,有集体经济的村共有1238个,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73.69%,“空壳村”比例由年初60%下降到26.31%;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79元,同比增长12.9%。(四)突出转化成果,实施远程教育促进生产力工程。顺应微时代、大数据时代需要,把远程教育工作发展聚焦、与产业融合,推进以“百个远程教育示范点、百个产业发展示范基地,培育万户农村产业示范户、万名党员骨干带头人”为主要内容的远程教育“双百双万计划”。通过组建远程教育专家辅导队伍,投入示范建设资金,建立成果转化产业示范基地50个,培训产业大户和群众21308人次,培育示范户1.4万户、党员骨干带头人1.1万人次。三、几点启示(一)紧扣中心任务是前提,服务发展才更有效。实施“组织工作促进生产力工程”,坚持把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,紧扣全市全省主基调主战略,紧紧服务加快发展的中心任务,把“抓党建就是抓关键、抓作风就是抓重点”与“聚精会神抓经济、一心一意谋发展”有机结合、有效融合,激活人这一最活跃的因素,以组织工作的创新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,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后发赶超、跨越发展,在2014年全省市县经济发展综合测评中,遵义市位列全省第二。(二)创新运行方式是关键,瓶颈问题迎刃而解。实施“组织工作促进生产力工程”,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,而是坚持问题导向抓重点、与时俱进抓创新,针对人才引用脱节、村集体经济薄弱、干部监督管理不过硬、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等组织工作瓶颈问题找突破口,以项目清单的形式把突出问题目标化、台账化、责任化,以数据说话、靠作风吃饭,通过传统工作模式与项目化工作模式有机结合,确保了工作的务实高效。(三)不断整合资源是动力,组织优势有效转化。实施“组织工作促进生产力工程”,其有效路径就是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作用发挥。坚持全市一盘棋,左右整合上下联动,保证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。如依托扶贫办、农委、小康办等部门,利用驻村工作优势,既抓村集体经济的发展、又帮助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,提升了服务同步小康的能力水平;依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,整合全市各有关部门资源,开展年轻干部调研、“四风”整治、《条例》执行情况检查等,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干部资源。(四)加强自身建设是保障,模范作用不断发挥。实施“组织工作促进生产力工程”,始终坚持以加强组工干部和组织部门理解力、执行力、创造力、公信力、约束力“五力”建设作为保障,把“五力”贯穿于工作的始终,练就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本领,全体组工干部努力当先锋、打头阵、走前列、作贡献,为促进生产力提供了有力保障。